鹰的情是把翅膀献给蓝天,人的情是把绿色送给大地。
1979年6月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第二年,在人工模拟试验成功的基础上,我省在栾川县、卢氏县飞播造林20.6万亩,开河南利用飞机造林的先河。
“这一飞,便是40年持续无间断。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负责人说,从此,飞播造林成为我省继人工造林、封山育林之外的第三大造林方式。
40年来,从伏牛山、太行山到桐柏山、大别山,飞播人奔波于河南的崇山峻岭之间,足迹遍布三门峡、洛阳、安阳、新乡、焦作等12个省辖市的39个县(市、区)。轰隆隆,轰隆隆……他们把沉睡的大山唤醒,将希望的种子播撒。
40年来,一代代飞播人把初心写在大山上,把使命融入行动中,充分发挥飞播造林速度快、省劳力、投入少、成本低、不受地形限制等独有的特点和优势,飞播作业面积1668.50万亩,其中宜播面积1330.60万亩,累计成效面积510.60万亩,成林面积389.12万亩。
在洛阳,飞播面积326万亩,累计成林超100万亩。位于当年首次飞播区的栾川县三川镇抱犊寨,如今早已被翠绿所覆盖,飞播造林使栾川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8.2个百分点。
在三门峡,飞播面积490万亩,已成林100万亩,最早期的油松林胸径已达12厘米以上。飞播40年,卢氏县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39.8%提高到现在的69.34%,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。
在南阳,全市完成飞播造林285万亩,有效面积237万亩,成林109.5万亩。前30年,仅飞播造林就“消灭”宜林荒山近150万亩。
“瞧,这棵油松就是1984年第一次飞播落的种子长成的。”12月12日,在焦作市中站区龙翔办事处北业村张黑记家的院子里,顺着她手指的方向,不远处,一棵枝繁叶茂的油松映入眼帘。
镶嵌于大山深处的北业村,被焦作林场北业林区1.7万亩蓊蓊郁郁的森林所包围,成为避暑休闲胜地。谁能想到,40年前,光秃秃的山上,连个柴火都拾不到呢。张黑记还记得,那时就怕下大雨,一次山体滑坡,倾泻而下的泥石流把山下的2亩多地都埋住了。
在焦作,山区保存的45万亩人工林中,飞播成林面积达20万亩,使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3个百分点。
通过飞播造林和补植补造,全省已形成集中连片1万亩以上的飞播林130余处,10万亩以上的12处,30万亩以上的4处。目前,我省已在林州、辉县、栾川、卢氏等8个县(市)建成了总面积156.13万亩的飞播林基地,创造出巨大的经济、生态和社会效益。
好似换了一片天地!绿意驱退了灰黄,生机替代了荒芜,富饶赶走了贫瘠。
生态环境大大改善。
通过对飞播林区的调查发现,降雨量和空气湿度明显增加,水源得以涵养,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大幅增加,一些过去罕见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如金钱豹、金雕、灰鹤等现在经常出没于林区,生态环境逐步向良性发展。内乡县500多条冲刷沟被林草覆盖,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75%,30余条枯河又流出了清水。
林种结构持续优化。
飞播40载,我省飞播造林树种由油松扩大到马尾松、侧柏、臭椿、黄连木、栾树、刺槐、盐肤木、漆树等12个树种。近年来,各地不断丰富飞播树种,三门峡选择适宜的野花草本种子和连翘等观花灌木种子,栾川在县城周边尝试了黄栌、乌桕、栾树等彩叶树种应用,加上补植补造和封山育林,飞播区逐渐实现由单一树种向针阔多树种混交、单纯的造林绿化向绿化美化相结合的转变。
生态扶贫成效显现。
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依托飞播林基地的森林资源优势,各地积极发展林下种植、林下养殖、森林旅游等林下经济,形成“靠山养山、养山兴山、兴山致富”生态扶贫的良好局面。如今,焦作的青龙峡、神农山、云台山,栾川县的老君山、鸡冠洞、抱犊寨等知名景区,都是上世纪80、90年代的飞播区。栾川县通过飞播林抚育间伐,生产小径材、薪柴、松针粉饲料,种植松茯苓,林农创收3000余万元。
随着我省飞播造林的逐步开展,全省陆续研究探索、推广应用了gps定位导航、abt生根粉拌种、多效复合剂种子处理、种子丸粒化试验、直升机飞播技术、无人机精准播撒技术、飞播林经营等一批实用科技成果,有效提升了飞播造林成效。
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院长冯慰冬介绍,随着我省大规模国土绿化的加速推进,立地条件好、容易绿化的地方几乎都绿化了,剩下的都是难啃的“硬骨头”。近年来,飞播造林逐步转向人为活动频繁的石质低山、丘陵地带,我省积极探索无人机精准飞播造林技术研究,今年首次开展无人机飞播试点面积1.5万余亩,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。
40年风雨兼程,40年春华秋实,飞播人以强烈的使命担当,一年接着一年干,一代接着一代干,用辛劳和汗水创造了我省飞播造林的辉煌。
展望未来,飞播人使命如山,重任在肩。冯慰冬表示,今后,飞播人将继续咬定青山不放松,撸起袖子加油干,未来8年,在完成160万亩飞播造林任务的同时,积极开展飞播林抚育间伐,巩固飞播造林成果,进一步开创我省飞播造林新局面,为建设天蓝、地绿、水清的新时代美丽河南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!(记者 陈慧 通讯员 霍宝民)